換人工髖關節,要換非健保給付的,得自費10多萬;
裝心血管支架,非健保給付的,要自費5~6萬;
人工水晶體,換個可矯正老花的,要自費5~8萬。
人都會老,如果全身一路由上換到腳,即便有健保,最高還要自費80多萬,若加上先進的自費手術,自費恐要破百萬,民眾負擔沉重!
督保盟批:健保之恥
民間健保監督聯盟發言人滕西華表示,健保開辦之初,民眾醫療自費比例一度降至27%,現又回升到35%,這是健保開辦20年之恥。
國內一年有20~30萬的病患會使用到醫材,健保署目前將人工水晶體、人工髖關節及心律調節器等6項醫材納入差額給付,
民眾若使用這些醫材,採用健保給付的,一毛錢都不用自付,但若想用「比較好的」,就要自己補差額。
根據健保署的自費醫材比價網(點選進入),差額自費最高的是生物組織心臟瓣膜(註1)、17萬6千元,其次是人工髖關節(註2) 、16萬6千元,人工水晶體(註3)、9萬5千元,人工心律調節器(註4)、8萬7千多元及塗藥心血管支架(註5)、7萬元
其中心血管支架最多健保可給付到4支,若全自費,差價28萬元。
這些自付差額醫材需自費的金額都不低,但健保署統計,民眾選擇差額自付醫材的占率卻是逐年升高,其中人工心律調節器的上升幅度最大,近3年來,由31.92%上升至39.7%,其次是心血管支架由46.86%增加至51.3%,人工水晶體則由27.93%上升至31.7%。
除自購醫材外,自費手術也越來越多!
在追求良好的醫療品質下,病人選擇昂貴的自付差額醫材時,還得再搭配自費的手術技術。
醫材自購 手術也自費
以常見的白內障更換人工水晶體為例,若使用高階、非球面可矯正散光、老花的人工水晶體,就得搭配飛秒雷射,一隻眼睛要價就超過10萬元。
近來國內醫界瘋狂的「達文西手臂」,手術平均需自費約20萬元,是傳統腹腔鏡7、8萬元的3倍。
另外,在癌症治療方面,因為超過5成的癌症病人會出現骨轉移,健保給付的傳統放射治療則需至少10到15次,有的醫院推出「轉移性骨腫瘤熱治療」,標榜治療與止痛的雙重效果,並且可以一次完成治療
但治療一個部位必須自費10萬元,若其他部位也有骨轉移狀況,費用將會再增加。
相關連結
(註2) 健保局陶瓷人工髖關節部分給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