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提供保險規劃/保單健診/理賠爭議等相關諮詢 分享座談會,雜誌專欄,網路文章等邀約,請由下列資訊聯絡 【LINE】Lunesoul 【信 箱】Y.T.HsiaoFA@gmail.com

現代人越來越長壽,難以預測的風險也隨著提高。

很多人怕老後孤獨,其實做好準備,不論男女,都能從容積極地走過人生最後一段路。

人都會老,老了以後會不會單身?

健康何時出問題?

錢會不會花光?

沒有人能準確預測自己老後會過怎樣的生活。

 



 

 

《今周刊》最新的問卷調查顯示:大家退休後最重視的事情,除了健康之外,就是子女和伴侶。

然而,由於女性平均壽命比男性長,而且「子孫滿堂才有幸福晚年」的觀念已經愈來愈淡薄,不論獨居生活出於自願或非自願,多數女性可能得做好「一個人過老後生活」的各種準備。

日本社會學家上野千鶴子發現,日本女性年過八十,有八三%處於單身狀態,因此特別撰寫了《一個人的老後》一書,除了提醒女性要有理財規畫,更多的篇幅是給予心理方面的建議,強調單身者要能享受「獨處」的樂趣,應該試著學習面對孤獨。由於深刻呼應社會需要,《一個人的老後》在日本至少賣出了七十五萬冊。

不過,上野也強調,在懂得學會獨處的同時,熟齡單身者不要讓自己陷入孤立無援狀態。一個人如果遇到痛苦、哀傷等自然的生理反應,應該坦率地向別人求助,更要懂得心平氣和地表達。

防患未然 /女性往往有老年孤獨的心理準備

因此,為了要有傾吐的對象,熟齡單身者必須努力經營人際關係,而且最好選擇和自己工作毫無利害關係的領域來拓展人際關係,這樣「既不會因利害傷感情,相處起來也坦率自然。」

隨著年紀越來越大,許多年邁者難免面臨好友一一往生的哀傷,因此上野建議結交比自己年輕的朋友,雖然年輕朋友不見得比自己晚走,但至少可以分散這方面的風險。

其實,事情只要能防患於未然,後果都不會太嚴重,女性往往有老年孤獨的心理準備,因此會先自己調適。

反而是那些自以為「我不會有問題」,而沒有預做任何準備的人,下場就會很慘。

上野指出,「很多男性根本沒想過老後的事,壓根兒不想知道、不想聽,也不願思考老後得在妻子或其他人照料之下走完人生的事實。」這樣的心態很容易出問題;因此上野又針對男性,撰寫了《一個人的老後【男性版】——自在快活,做個老後新鮮人》(時報出版)。

難以適應/很多男性壓根兒沒想過老後的事

上野採訪多位過著單身生活的男性時發現,幸福走完人生最後一段路的男人,「身邊如果沒有妻子,往往也會有許多女性友人。」也就是說,「有伴」比「有錢」更重要,而且這個伴,男性往往是異性友人,女性則是同性友人。

與異性朋友來往是人生的一大樂趣,男性老後如果變成單身,對感情會有渴望。針對熟齡者的戀愛情況,上野接受訪問時表示:「雖然他們想在年老的時候再度擁有伴侶來陪伴他們,但不太可能發生,因為大多數的女性都不會想再嫁。如果一個女人離過婚,對婚姻的後悔與失望,將使她不太可能再結婚。如果一個女人守寡,她將不會想失去她所繼承的退休金。」


熟齡男性們通常期待與年輕女孩再結良緣,不過,上野提醒,在這種情形下,他們得了解這些女生通常是因為他們的錢與地位才愛上他們。至於想與另一位年老的女性陷入愛河,因為大多數單身守寡的老年女性都有財務自主性,男人們想要滿足她們,必須要更有吸引力。

 


 

 

除了感情,心情的調適也是一大課題,因為「下坡比上坡更需要技巧」。

女性年紀漸大之後,可能卸下養兒育女的重擔,或許因有遺產和年金可領,不少熟齡女性反而認為退休後正是人生的高峰。

但對男性來說,失去工作的舞台,每天待在家裡,讓他們難以適應。


面對痛苦的現實時,男女常用的逃避方式不同:男性會仰賴酒、賭博和女人;女性則是暴飲暴食和購物。上野特別強調,身邊沒有人提醒的單身男性,沉迷於不良習慣可能導致生活和健康亮起紅燈,並成為連累旁人的不定時炸彈。


上野建議男性一個人老後,不要誇耀過去的榮耀,因為人的價值是由別人發現的,不是自己開口吹噓的。

不論男性或女性的聚會,老愛提當年勇的人,總會被旁人冷落。

「好好聽別人說話」也是重點,「有太多男性認為讓人覺得自己口若懸河、辯才無礙是一種服務,真是大錯特錯。」男士們請記得聽對方說話,真心關懷對方。

預先準備,就能從容面對單身的老後。

文章標籤

Yuna 云婷 Hsi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陳欽源

對於社會新鮮人或薪資水準不高的上班族來說,雖然首要任務是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或工作上有好的表現,但是為了讓自己的夢想可以提前實現,及早建立投資理財觀念,並化為實際行動,更是刻不容緩的事,因為沒有錢才更需要理財規劃的幫助。

從節流做起

投資理財的第一步就是先瞭解自己的財務狀況,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少錢可以投資。粗略的算法就是把每月收入減掉支出所得的結餘,就是可投資的金額。換句話說,只要每月剩下的錢愈多,可以拿來投資的金額愈大,達成預設目標的時間也 愈快。目前工作經驗未滿一年的社會新鮮人,平均月薪大概在27,000元左右,扣掉基本生活開銷,每月剩餘的錢並不多,所以最好「節流」做起

最近我收到一封關於拿鐵咖啡的電子郵件,內容說的是如果每天少喝一杯市價90元的拿鐵咖啡,20年就可省下約65萬元。我認為這個省小錢存大錢的道理非常適合現代的年輕人學習,因為所謂「萬丈高樓平地起」,當然必須先存下一筆資金做為本錢,接下來才能談投資理財。

目前在台灣最常被用來當作強迫儲蓄的投資理財方式,有標會、銀行零存整付定存,以及近幾年相當流行的定期定額投資基金等。一般來說,標會普遍可以有10%到 15%的報酬率,但是必須承擔被倒會就可能血本無歸的風險,尤其現在時機歹歹,倒會消息時有所聞,所以除非是有可靠的會頭和會員,否則我實在不建議社會新鮮人輕易嘗試。

其次是零存整付方式的銀行定存,雖然投資風險相當低,但是目前銀行一年期定存利率只有2.3%左右,輕易就被每年平均1%至2%的通貨膨脹率所抵銷,結果獲利可能所剩無幾,似乎也不太適合想要積極存錢的社會新鮮人。


定期定額基金最合適

至於有點像銀行零存整付定存的定期定額投資基金,由於委託專業的經理人管理操作,進入門檻比直接投資股票、債券、期貨等工具還低,而 且以股票型基金為例,長期投資下來報酬率多有15%,加上每個月只要三、五千元就可以投資,對於社會新鮮人來說,省下幾場唱KTV、看電影,或是和朋友聚餐的錢就有,是值得採行的強迫儲蓄方法。

舉實例來看,假設每月投入5,000元,以報酬率15%計算,5年後約有44萬8千多元,這筆錢就可以拿來買車、或是支付短期出國進修所需;如果提高每月投資的金額至1萬元,報酬率不變,則本金加獲利約有90萬元,可以用來支付房屋頭期款,或是當作創業基金。比起完全不做任何投資,5年後5,000元只是30萬元,1萬元也只有60萬元,便可明顯看出投資理財的重要了。

至於適合定期定額投資的基金種類,我認為因為比較沒有養兒育女的家庭負擔、也沒有太多的存款,有的是年輕和衝勁,所以投資可以積極一點,冒較大的風險來爭取較高的投資報酬,所以台灣股票型基金、全球高科技基金等積極成長型基金,都可以優先考慮。

(作者陳欽源現為群益投信董事長)



文章標籤

Yuna 云婷 Hsi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顏進明

 

保費一年繳一次最便宜?信用卡繳保費最划算?跟著公司一起保團保費率最低?網路上流傳很多節省保費的方法,你知道哪個才正確嗎......

本週「名人讀書會」推薦富瑞奇出版的新書《董事長說,保險不是這樣買的!》,告訴你五招秘訣,讓你聰明省下大筆保費!

董事長私授5招,輕鬆省保費!

物價越來越貴,但利率卻持續低檔,如果薪水的漲幅又有限,薪水族當然要未雨綢繆,許多人為了節省支出,選擇不買保險,這並不是正確的做法薪水有限,買保險應該要「買得既省錢又有足夠保障」,尤其平均每位國人手中有超過2張保單,換算起 來一個小家庭至少有5張保單以上,無形中保費負擔就會加重,但節省保費的方法有很多種:

一、採取年繳保費

保費的支付方式分為年繳、半年繳、季繳或月繳,其中,用「年繳」的方式可以省下最多的保費,半年繳保費是年繳保費乘以0.52,一年繳兩次等於繳1.04;季繳則是乘以0.262,一年繳四次等於繳1.048,月繳是乘以0.088,一年繳12次等於繳1.056,所以,採年繳方式比較省保費,月繳在金錢使用上比較擁有彈性,實際的繳費方式,還是要考量保戶本身的經濟狀況而定

二、年齡大小也會影響保費高低

年齡大小會影響保費的高低,如果購買終身繳或長年期繳的險種,影響會更大,而在計算的時候,更要注意,台灣商業保險對被保險人的投保年齡,是以最近生日法採足歲計算的方式,因此在未滿一足歲的部分,超過六個月便會加算一歲,若未滿六個月的部分則捨去不計,所以,如果不注意幾天之差,計算保費的保險年齡可能就得跳一級。

三、善用團保

現在,有不少企業都會替員工投保團險,團保是以「大數法則」來計算危險費率,所以,比較下來,保費的費率比較便宜,而且,企業員工愈多,被保險人規模愈大,費用率愈低,保費愈便宜,但一定要注意,團保在保險商品上的選擇比較受限,如果一離職或失業,保障也會跟著終止。


四、善用信用卡轉帳

不少壽險公司都提供保戶利用銀行轉帳或信用卡繳保費,可享有保費1%的折扣,可以善加運用,而運用信用卡轉帳也有紅利積點的方式可以運用,有些銀行還會針對卡友推出紅利倍增的方法加贈點數,可以多加注意。

五、增加保額選擇權

這是一項很好的條款,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根據保險界的實務,有所謂的「增加保額選擇權」的保單條款,保戶每滿五年或結婚、生小孩的時候只要補足增加保 額後的保單價值準備金,就可依照原來的投保年齡及費率條件,增加一定比率的保額,而且,保費是根據原來的投保年齡、費率及增加後的保額來計算


不管哪一種方式,只要是最適合自己需要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


文章標籤

Yuna 云婷 Hsi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你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自己買保險的呢?我所謂的「自己買保險」,是自己去尋找資訊與管道,並以自己當「要保人」跟「被保險人」來規劃保單。

我周遭的許多朋友,包括我自己,都是在成為「社會新鮮人」之後,才開始真正接觸保險,並且幫自己規劃專屬保單。

社會新鮮人 首重風險規劃

以我自己為例,在工作一年後,有了穩定的薪資現金流,就開始思考要幫自己做好風險規劃,因為小時候家中有親人發生過意外事故,再加上我是一個人離鄉背井來到台北求學、工作,所以我很早就有了保險觀念,深怕萬一發生什麼事情,至少還有保險可以來彌補損失,也不會造成家人的負擔與困擾。

剛好那個時候,我的學妹剛進入保險公司服務,於是就約我出來敘舊,在經過她的說明與分析後,我很快的就簽字投保了。

主要的保單內容是「還本型的20年期終身壽險」,再搭配醫療險、防癌險跟意外險,以及失能豁免保費的附約,年繳保費大概3.8萬元左右。

在8~9年前,當時投資型保單尚未問世,保單的預定利率也還有5.5 %的高水準,所以這樣的規劃算是非常的完整。

而且,在隔年申報個人綜合所得稅時如果是採用列舉扣除的方式,每個人都有24,000元的保險費扣除額可以使用。

年輕人投保可參考631法則

其實,當初買保險的原因很單純,主要就是為了規避風險,並沒有把保險視為投資的工具。

所以在預算方面,也是採用保險公司或是專家學者所說的「631法則」,把薪水的60%作為日常生活的支出或是清償助學貸款,30%拿來儲蓄跟投資,最後10%作為保費,現在看起來這樣的比例確實還算合理。

根據104人力銀行的調查,98年大學畢業生的起薪約為2萬7700元,所以按照上面的預算比例,今年的社會新鮮人每個月大概可以提撥2,800元來規劃保單。

由於現在的保險商品非常多樣化,在這樣的預算範圍內,有2個方案可以參考:

第一、選擇以保障為主,可附加附約的投資型保單。通常這類的投資型保單,可以提供基本的壽險、意外險跟醫療險的保障,而且在保費選擇跟繳費方式上,都比傳統型的保單更具彈性調整的空間。

此外,社會新鮮人也可以透過投資型保單,開始接觸到共同基金,並且學會定期定額的理財觀念。

如果以後要換工作,繼續深造或是出國遊學,只要投資型保單的保單帳戶價值,足夠支付主、附約的保險成本,並且符合保險公司的契約規定,就算短期暫時無法繳納基本保費,保單仍然可以在有效狀態。

等到恢復經濟能力後,再繼續恢復繳費即可,不用擔心在這段找工作或唸書的時間失去保障。

第二、用傳統的終身壽險當主約,再附加意外險、防癌險跟豁免保費的附約。這樣的規劃方式一樣可以避免所有的風險缺口,如果沒有壽險保障的需求,也可以選擇用終身醫療險當作主約。

不過要注意的是,由於目前的保單預定利率較低,如果選擇以終身壽險或是儲蓄險當主約,保費有可能會超出預算,壓縮到其他附約的選擇,所以還是要仔細評估。

別猶豫 儘快讓保單生效

最後要提醒新鮮人,在投保前最好先詢問一下父母親,看是不是在你求學階段,他們就已經有幫你投保了。

如果有的話,跟他們確認一下之前買的保單內容以及是否在有效狀態,這樣一來可就以把預算用於補足缺口,二來確保如果以後有理賠事故,可以跟保險公司申請,以免繳了保費卻讓權益受損。

還有,在確認保險需求後,預算也在可接受範圍,甚至也已經貨比三家,那就要趕快做決定,讓保單趕快生效,因為買保險就是為了預防下一秒的風險,如果在考慮期間不幸發生事故,對大家都將會是個遺憾。

而且你一輩子不太可能只買一張保單,也不會只跟一家保險公司打交道,實在沒有必要想太多,以後隨著不同的人生階段,你還是有機會可以對保單規劃再做調整的


文章標籤

Yuna 云婷 Hsi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畢業囉.jpg  


畢業生投入職場,也開始面臨保障問題,對於初入社會的新鮮人來說


現階段是「一人飽,全家飽」的時候,最需要保費低、保障足的意外險壽險保障。

由於社會新鮮人起薪低,此時事業正在萌芽,又不必負擔太重家計,所以經濟上沒有太大的壓力,加強「純保障」是第一要務。

什麼是「純保障」,就是壽險(定期壽險、終身壽險)、意外險等。

低保費高保障為購買原則。並將壽險、醫療及意外險,列為新鮮人必備保險鐵三角。

剛入社會,意外險的優先順序排在第一位,這是因為台灣許多年輕上班族,從踏入職場的第一天起,先從「機車族」當起,再逐步加入「汽車族」行列;但台灣交通事故發生頻率超高,為加強職場路上「行」的保障,除了汽機車強制險及任意險外,意外險最好非買不可。

保險有「年紀愈輕,保費愈便宜」特色,除了意外險(以職業類別決定保費費率),建議新鮮人趁年輕時先投保終身壽險,因為壽險與醫療險費率是隨年齡而增加,如果還有餘力,可再考慮加保一張終身醫療險。


傳統終身壽險搭醫療附約費用每年高達5、6萬元,新鮮人可考慮套餐商品,以投資型保單或定期壽險為主約,搭配醫療及意外附約。



勿急著用保險賺錢

若是已有醫療及壽險保障新鮮人,可強化意外險保障提供發生意外而住院時保障,降低家人負擔及薪水損失。
社會新鮮人不要急著想用保險投資賺錢,像是儲蓄險或分紅保單,保費較高,不建議新鮮人購買。
部分新鮮人一開始會變換工作,記得要通知保險公司,特別是內勤轉外務時,才不會在發生事故時,因未通知職業變更而影響理賠權益。




 ◎保險小知識: 當自身的職業、連絡電話、地址有變動時,記得連絡服務人員或直接向保險公司告知,以免造成自身權益之損失

Yuna 云婷 Hsi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照顧老人者該有的認知


長期照顧老人的人是需要許多支持的,但是第一個能支持我們的是我們自己,尤其是當照顧自己家人的時候,往往開始是出於愛與善意,而終至於懷怨的煎熬,因為我們太過於高估了個人的承受力,忽略了照顧老人多半是非常長期的付出,如果事先沒有心理準備,又沒有適當的設定界線,往往會因為壓力過重而造成其他負面狀況,進而不但影響個人的健康,更會影響雙方的生命和生活品質。

即使是請專人在家照顧,也有基本的壓力存在,因為很多是長期的狀況就像養小孩一樣,責任變成生活的一部分,所不同的是,撫養小孩是成長、充滿希望的過程而照顧老人卻是凋零邁向終點的過程,雖然都是以愛心為基礎,心情卻是完全不同的,如果我們能對照顧年老者的基本知識有所了解,將會減低許多不必要的掙扎。

中國人重視孝道,所以在照顧老人時會有許多顧忌,輕重分際之間很難拿捏,老人有時像個小孩子,即使是健康的老人,是自己的長輩,有時也需要恩威並用,哄哄騙騙甚至設下一些規矩。更何況是照料行動障礙,老人癡呆症,需要飲食控制的例行生活,或是供應不同藥物的老者,即使沒有體力上的勞累,日復一日的例行生活,日夜不論的警覺,都是如影隨形的壓力。

這是和老人長期住在一起的照顧者需要了解的,所以一定也要妥善的照顧自己,劃一個界線,需要和其他的人分擔壓力,不要一個人撐到底,也不要足不出戶的守在家裹,必須先滿足自己的身心需要才能做最好的陪伴,一定要利用各種可以運用的資源來支持自己。

尤其是不要認為只有自己才能把人照顧得最好,當我們開始忽略自己,讓自己心力交瘁的時候,將會是彼此厄運的開始。被照顧者察言觀色,有時覺得委屈,有時覺得虧欠;而照顧者覺得已經盡力,對方卻不好好配合,心裡也會生怨,也覺得委屈。

如果還有其他不了解狀況的家人介人,即使是好心的建議都可能變成惡意的指控,更何況有些情況的確複雜,不在其境即無法清楚真正的狀態,所以討論可能變成批判.商量可能造成爭執,這些都是主要照顧者心裡必須有的準備。只有讓自己的生活和心態經常維持在一個基本的平衡度,才能平心靜氣的應付各種狀況。

除了時間的劃分平衡之外,絕對不要因為自己是主要的照顧者,而認為老人的一切都是我們一個人的責任,即使我們沒有兄弟姊妹,老人自己都還需要負他們自己的責任,譬如要能夠自尋快樂,維持好心情,這就不是別人可以承擔的。所以照顧者不要懷著自己是單一負責人的心態,把所有的一切往身上攬,這樣心裡就太苦了,不要覺得老人的生命是自己的責任,這是誰也承擔不了的,如果懷著這種心態照顧老人,只有自苦苦人,成天活在擔心害怕裡,因為老人的生命本就是黃花夕照,總會走到盡頭,總要過這一關,不要把別人的生命扛在自己的身上,無論是父母或是子女。

讓被照顧的人做他們自己,學習瞭解他們真正的需要,盡量配合他們,站在他們的立場來看待,不要為一些他們也無能為力的生活細節而責備,也許在某些方面需要稍許限制,譬如糖尿病的人有飲食上必須的控制,但是其他方面盡量讓他們盡情享受他們的晚年,不要因為怕他們發生甚麼事,而不讓他們活得盡興,或是因為自己的方便,而限制他們的活動,盡量運用可以運用的資源,讓自己負擔減輕,也讓老人有滿意的生活品質。

談心陪伴也許是現代人能給的最奢侈的禮物了,不論是對父母,子女或是伴侶吧,似乎這都是最不容易做到的。在此做最誠心的提醒,把這一點放在心上那怕是少少的幾分鐘,經常性的陪伴永遠是最珍貴的愛的表現,生命的品質盡在其中,那是讓自己在家人關係上無恕無悔的保證書。

不要怕家人的死亡,要怕的是:將來後悔沒有足夠優質的相處。


對老人家的衷心建議


服老—給自己最好的保險


說句也許天下老人都不中聽的話:人老了就要服老,雖然我們希望有顆年輕的心,充滿活力的走過一生,但是體力的衰退是一定要有的心理準備,當發現自己體力不如以前的時候,能夠接受這樣的事實,在生活上做適當的調適和改變,這樣對自己和小孩都比較好。

有些老人家,一方面是不服輸,不服老,一方面是不願意給子女添麻煩,反而會造成更糟的情況。就在前幾天,我的婆婆半夜起床如廁,摔斷了大腿骨,去年已經發生過一次,摔斷了滿嘴牙齒,那時候就對她說半夜起床要拿拐杖,不然就把活動廁所放床邊,因為她腿力弱,走路經常不穩,她十分不高興,認為自己沒那麼差,老人家已經八十有五了,還不願意接受老化的事實現在就受苦了,我們更必須放下一切去醫院照顧,相信這也絕非老人家所願,但是卻因自己的固執,而讓可以預防的事發生。

我的公公也是一樣,前年做了心臟導管手術,上星期居然不顧兒子的阻攔,爬上屋頂去檢查房子的狀況,因為年輕時一向自己做慣了,不相信專業的人可以做得更好,我先生攔不住,只好跟著一起上房,心驚膽跳的過程,使我不自禁心裡有氣,為什麼八十多歲的老人要如此逞強呢?也許只為要證明自己還有用吧,這讓做兒女的有許多挫折感,不知道要如何幫忙?

我的父親是在他八十上下的時候,放棄了一切要自己動手的心態,因為他了解雖然他想減輕我們的負擔,可是如果他逞強,其實是幫了我們倒忙,他以前可是一夫當關的強人啊,後來出過幾次小狀況,才了解服老並不有損老人家的尊嚴,而是真正理解實在情況,真正愛惜子女,不希望在生活中加添不必要的意外。


破除慣性—談笑看人生


除了服老之外,奉勸老人家要培養自己的彈性,不要居限於自己一輩子的習價,尤其是如果有下一代願意住在一起,真的要學習做個不需要掌控的老人家,不要處處想當年,看不慣年輕一代的生活態度,或是干涉女兒或媳婦做家事的習價,或者處處想幫忙,想證明自己還有用,若能掌握到做老太爺的真諦,能夠自己找樂子,安享自己的晚年,做個不固執己見的老人,充滿彈性與好心奇,開心的過日子,這樣大家都輕鬆,就是兒女最大的福氣。


給子女最後一件大禮


生死大事交代清楚

另外一個話題就怕老人家們更不高興聽了,就是請不要諱言病痛與死亡趁我們還健康,頭腦清楚的時候,好好想想自己的生前死後,因為我發現很多子女對這些事很苦惱,因為不了解父母的想法,卻又不敢提,生怕老人家忌諱和誤會。

我們真的不知道最後一段的人生會是怎樣的走法,或許可能會失去意識和知覺,醫療上的決定最好事先留下指示,也免得配偶和子女心中掙扎,甚至家人之間產生爭執。而且最好事先讓大家知道,或是留下文件讓大家遵照辦理,講得越清楚越好,可以幫助大家心安。

身後大事也是一樣,喪禮和儀式最好都按照自己的心意事先知會家人,免得將來大家在哀傷之餘,還要討論這些事宜,如果意見不一就更是雪上加霜了。如果為了這些事造成家人之間的芥蒂,我想即使人走了,魂魄也不會安心,那何不坦然在生前就面對這段最後的歷程,算是給子女最後一件大禮,使家人在哀傷思念之餘,可以專心為老人家盡最後一分孝道。

我的父親早在十多年前就和我們把什麼事都說妥了,也留下了正式和非正式的文件和手稿,他老人家一生瀟灑,不要任何儀式,他說他一生有三個故鄉,中國大陸, 台灣還有美國舊金山灣區,三個地方都還有家人,所以將骨灰撒向太平洋,隨波而流向三處,象徵他的精神和所有的家人同在。一些親友對此舉是不認同的,也就是因為父親早有準備,所以才得以按照他的心意,順利執行老人家的遺願,也因此讓最後辦事的家人可以沒有太多的阻礙和顧忌。

我在此甘冒不諱,希望有緣見此書冊的人,都能自己最後一段路程負全然的責任不要讓家人在自己的病床前,或是離別的傷痛裡,還要面對無謂的罪惡戚,甚至擔負起莫須有的不孝罪名。

而最最重要的,是每個人都真心不願意讓家人受苦卻因為許多不必要的桎梏和觀念,或是自己的感情,而做出其實會讓老人受苦的決定。在生離死別的時刻,面對生死的大事,除了老人家自己,誰還能對此負全責呢?所以雨綢繆是智慧的行動,是每個人最後可以給親人留下的愛。


衷心的提醒家人—尊重


在這裡我也必須提醒子女和生存的伴侶,那就是重每一個人自己的決定,我知道有些人雖然交代很清楚,但是家人卻因為自己的感情或是不同的信仰和生命價值觀,忽視本人原有的決定,造成不必要的衝突。

我個人以為即使家人們想法一致,都認為他本人的決定不好,也不該違背當事人自己的心意,因為這是對一個生命最起碼的尊重,我們實在不能以自己的看法來判斷他人為自己生命所做的最後決定。


逝者已矣,讓愛的能量流轉不息

失去親人的痛不足為外人道也,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傷痛也只有讓時間和更多的愛來治療,許多專業書籍在這一方面都已多做描述,這本小冊子就不再多提。我個人治癒的經驗是不要逃避,也不要強迫自己快點過關、結束傷痛,真心對待自己那顆需要療養的心,給予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吧。

我的父母親雖然都不在了,兩位老人家的精神和愛卻在我心裡突顯。是的,我是在老人家走後才知道親子的愛之深,緣之重。我是在老人家走後,才知道人生一世, 受惠良多,親恩深重。我是在老人家走後,才希望有許多的早知道。無奈和遺憾和思念是說不盡的,不過我更清楚,老人家希望我活得精神,活得心安,活得有用, 活得幸福,所以我會朝這樣的方向繼續自己的旅程,將對老人家的感懷,留在這本小冊子裡,讓愛傳下去。

也寄語所有擁有生命的每一個人,讓我們願意坦然面對死亡,了解死亡,如此或許才能讓我們真正享有活著的價值和快樂。



致謝


此本小冊子可以順利付梓發行,要感謝安寧療護中心的護士楊逸涵女士,提供許多專業上的經驗分享,以及大A學習基金會的夥伴們,精神上的支持和協助校稿。首版千冊的印刷資金來自於各方的捐贈,電子版也將提供大眾免費索取印行,請自於大A學習基金會網站(http://www.alearningfoundation.org/)或是『與生活教練對話』部落格(http://cwccn.blogspot.com/)下載。

唯請尊重大A版權所有,如能將此冊傳於需要的人手中,也是成就了十方善緣,謹此致意。

穆景南
2008年7月23日



大A學習基金會:http://www.alearningfoundation.org/

作者的部落格:http://cwccn.blogspot.com/

作者電子郵件:chinnan@alearning.com

有愛而無懼的心靈 豐碩而無悔的生活

Yuna 云婷 Hsi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為生命劃一個無悔的句點


千金難買早知道

我的父親穆克淇先生於公元兩千零七年去世,享年九十三歲,親友們譽為福壽雙全,在台灣習俗上此年紀死更是發紅帖告知親友,可是在我們家人心中,卻仍有許多遺憾。後來發現有些遺憾本是可以避免的,如果我們早知道一些有關生死的訊息或是了解生命跡象,有好的認知與心理準備,父親的最後一段路,也許可以走得更圓滿,而我們家人心中也可以得到完全的平安與放下。

所以決定將這一段經驗分享,希望可以延伸父親一向懷有的慈悲心,將愛的精神散播給所有需要的人。

這不是一本專業用書,只是分享我們希望當初可以更了解或是有更適當行動的一些經驗和知識,藉此提點一下未曾在「生命的最後一堂課」上用心的人,年輕或是年老,我想這都是值得我們稍加了解的課題。

——穆景南



救治醫療或是安寧療護


父親的身心一向健康,除了耳背,行動不太俐落之外,每年的健康檢查都十分正常,他老人家並非是因病去世,俗話說起來應該是「無疾而終」或是「壽終正寢」 的,也正因為如此,在他出事至死亡的十天當中,我們面對極大的挑戰,家人中也有許多的衝突和掙扎,因為我們不知道什麼才是正確的選擇?什麼才是對父親最好的選擇?

雖然他各方面都算健康,但是最近一年多,我們的確看到他的逐漸衰退,精神雖然還好,但是他的行動力越來越差,幾乎都是坐在沙發上。我曾經在他死亡前幾個月問過他的家庭醫生,像父親這樣的情形,我們將會面對怎樣的狀況,該做怎樣的準備?

醫生告訴我,一般而言會有幾種情形發生:

  • 一種情形是在睡覺中過去,這是最有福氣的走法了;
  • 另一種是死於併發症,譬如老年人染上戚冒,有時會併發肺炎就走了;
  • 最不希望看到的是一直衰退下去,那時就需要送到療養院去,因為可能會需要專業人士照顧起居,家人自己照顧會太辛苦了,而且不太會應可寸緊急情況。


問過醫生之後,我還和父親笑談,天天要祈求上蒼,讓他在睡覺中就離去不要受苦。

父親是在死亡前十天因心跳過快而在沙發上坐著就休克了,我要扶他上床時叫不醒才發現情況有異,請了救護車來,上了氧氣之後才醒過來,在急診室住了一夜,因為似乎一切都還正常,就讓回家了,醫生給了一些鎮靜劑,所以在醫院時他一直在睡覺,出院時全身十分軟弱。

父親老早就簽下了「不急救授權書」,所以醫院也不做任何的深度檢查,而他清醒後,一切也都似乎正常。我曾有一度後悔打了叫救護車的電話,因為如果他不是坐在沙發上就休克了,而是睡在床上後才休克的,我們是不會發現的,那樣也許就應了他的祈求:在睡眠中過去。而我們是順著我們被訓練的本能反應,一旦有緊急事就叫救護車急救,當下根本不會有其他的想頭,不過事後有一種「另類想法」,就是我們這一通電話,其實也許增加他老人家十天的痛苦。當然這只是一個在傷痛中自責的想法,所有的朋友都認為我們不該胡思亂想,大家都確定這是理所當然該採取的行動,不過在那十天裡,類似這些小小的問號累積下來,足以造成沉痛的悔恨,我想這是許多失去親人的人會有的一些傻念頭吧。

現在資訊十分方便,我常想,如果我能多做一些研究,多花一些心思,或許當時的一些選擇就不會是直接慣性的反應,而會多一些思考吧。不過,我自然也清楚,不能拿這些來讓自己後悔,我們的確在當下是做到能力所及的一切,這樣也就對得起父親,也對得起自己了。

父親由急診室回家之後,卻是我們挑戰的開始,因為我們一切都依照對病人的照顧方式,希望他能趕快復原,兩年前他也曾因腸胃過度衰弱,住院一個多星期,出院之後復原非常快速,我們自然也認為這次也會像往常一樣,可是卻天天都有不預期的情況發生。

首先我們發現父親的精神只能維持很短的時問,常常坐一下子就睡著了,一旦在椅子上睡著就無法讓他醒過來走上床去睡覺,這是前所未有的現象。其次是他的胃口急轉直下,出院後幾乎不太願意進食,我們每天打米漿餵他老人家,他都吃得十分勉強。兩三天下來情況沒有好轉,再加上便秘,我們知道必須徵求醫生的意見了。 父親的主治大夫很忙,因為等不到他的回電,我必須去排門診才能和他說上話,他聽了我的描述,望著我苦笑,說他唯一能做的是簽安寧療護的申請單給我們,他已經不能為我父親做什麼了。

我了解醫生的意思,我也清楚沒有專業人員幫助我們是不行的,而安寧療護或許是當下唯一可能的助援,可是家人對安寧療護不甚了解,總覺得如果將父親申請進人這個系統,就是放棄了父親,後來請了社工和安寧療護的護士來說明,家人才同意讓父親進人這個醫護系統。

寧療護的確是為了瀕臨死亡的病人而設計的醫護系統,但是醫護人員會作評估,如果病人逐漸好轉起色,他們也會建議移人普通醫療系統,父親的情況不明,主治醫生認為是極度老化現象,自然建議安寧系統,而我們卻是因為沒有專業背景,也只能暫時依靠這個系統到,心想這只是一個過渡時期。

安寧療護的單位十分有效率,第二天一切都安置妥當,專案護士馬上來家裹探望父親,做第一次的評估,她對我們說情況並不樂觀,根據她幾十年的經驗,我父親的確已是處在最後的階段了。護士小姐是個很好的中國人,她了解我們中國人許多的心態,所以很耐心的向我們解釋父親的情形,她說父親的身體已經開始準備死亡了,他老人家雖然沒有病痛,但是所有的跡象都已顯示身體的功能已經逐漸衰微,譬如不願意進食,昏睡,等等。我們仍然可以選擇強迫餵流質,但是那也只是延遲他死亡的時間,他是不會好轉過來了。

我們在半信半疑的狀態下,仍舊選擇做我們認為是對的事情,譬如早上強迫灌他湯水和他平時服用的高血壓藥,但是一天比一天困難,父親昏睡的時間也越來越長,醒來時也說不出話來,看這樣的情形護士小姐不幸言中了,父親的確已經逐漸走向生命的最後終點。

這使我們面對更大的挑戰,因為安寧療護的目的就是讓他走得安祥而痛苦最少,也就是不做任何延續生命的措施,可是我們傳統的觀念,父親既已不能進飲食,就該打營養針,注射生理鹽水,讓他不至缺水;然而護士告訴我們,那只是增加父親的痛苦而已,他遲早要經過這個死亡的階段,多躺在床上一天,就是多一天身心上的痛苦,父親此時已經無法自己移動翻身,甚至也無法自己排尿了,接上尿管是必要的步驟,父親生前一向交代,要幫助他不要受苦,不要作無謂的救治,我想這是該實踐我對他的諾言的時候了,我們終於接受了這個事實,讓父親自然死亡,以他自己身體的步調,心理的意願,走完最後的階段,不再做無謂的掙扎,不再堅持以營 養針來救治。

天知道這是多麼艱難的一個決定!

護士小姐告訴我們,他已經逐漸脫水,身體會感覺不舒適,碰他或是翻身時都會痛的,也會有間歇性的不安,尤其是晚上,所以準備了鎮靜和止痛的藥物,譬如嗎啡,讓我們斟酌讓父親服用,所有的措施都是讓父親能夠在痛苦最少的狀況下,走完最後的一段路。

父親在進入安寧療護系統的的第五天安安祥祥的離開人世,兩個星期前我們是無法想像這個事實的,那時他沒有什麼病痛,雖然休克半小時,在急診室醫生是在當天 夜裡就發出院通知的,他再怎麼年老,我們也沒有把死亡和這個突發狀況聯想在一起,儘管後來情況急轉直下,我們心中都還抱著一絲希望,希望護士小姐解讀錯誤。

我們在進入安寧療護系統之後的頭兩天,還想盡辦法讓他吞下他平時服用的高血壓藥丸,其實那都已是增加他身體的負擔了。可是我們姊妹私心深處都不願承認時候到了,同時也難以承擔不救治老父的責任,直到他無法吞嚥那一天,想了我們才下了決心,開始和父親一起面對最後這段時間,不再往治療方向去想了,其實如果我們越早接受事實,父親受苦會更少一點。

即使如此,這還是很大的挑戰,傳統救助病人的想法根深蒂固,看著父親逐漸失水,姐說,難道就這樣看爸乾死嗎?雖然天天有人來替父親擦身,抹上潤滑油,我們心中仍然受著煎熬,時時會問自己:這樣作對嗎?雖然理智上知道這是正確的選擇,只是感情上,真正是情何以堪?而傳統觀念上,生命是貴重的,絕對不能放棄,看著老爸逐漸失去生命,孝順的定義總是一次又一次地接受挑戰,不論是出自內心或是來自別人。

不論內心過程如何煎熬,我仍深信這也會是父親自己的選擇,他心裡實在是清楚明白的,也會欣慰這是老人家平時的積德,修來一個接近最少痛苦的無疾而終。

走筆至此,不禁戚慨,因為我有幾位朋友的長輩目前正在受苦,一位老人家已經昏迷將近一個多月了,在昏迷初期醫生就已經告訴家屬,即使救回來恐怕也是植物人,結果家人因為要盡孝也因為不捨,堅持要救治,現在全身插滿了幫助生存的管子,身體皮膚也開始有些潰瘍,但是沒有一個人敢說放棄的話,因為怕被冠上不孝的罪名,即使醫院已經希望病人轉療養院,家人仍然堅持要繼續救治。

在此同時也有另外一位老人家,已經接近百歲,幾個月前已經昏迷,身上插滿持續生命的管子,問她的兒子為什麼還要讓老人家如此受苦,說是以前忌諱沒有談過這個問題,現在進退兩難,明知母親受苦,也不知道該怎麼辦,因為不知道老人家的意願?家人又意見分岐,雖是身為長子,卻也不能承擔責任,只有眼看母親這樣靠機器延續生命。

另外我在美國有一個好朋友,她的母親當初是癌症末期病患,進人安寧療護系統,可是她心中仍是抱著希望,不肯給母親足量的嗎啡止痛,怕會有負面效果,當時她母親褥瘡已經十分嚴重,半身癱瘓,癌細胞已蔓延全身,有天晚上母親忽然大痛不已,她還是不願用太多嗎啡,堅持讓救護車再送入醫院,當我趕到史丹佛大學醫院時,老遠就聽見她母親的呼叫聲,一進房間就聞到一股死老鼠的惡臭,原來她母親臀部的褥瘡已經肉腐見骨,護士正在換藥,我看病人如此痛苦,不禁怒問護士,為何不徹底止痛,他說家屬仍堅持打營養針救治,不讓用全量嗎啡,做安寧步驟,醫生都無可奈何。

我陪伴朋友出席六位醫生的會診會議,希望能勸她放下,讓她母親不再受苦。當她終於點頭,願意只做止痛安寧的措施後,她母親終於可以安靜入睡不到二十四小時即安然離開人世,臉色不再掙扎痛苦,走時十分安祥。

我的朋友幾十年和母親相依為命,她性情比較內向,沒有什麼朋友,和母親關係十分親密,所以才會採取任何她認為可以延長母親生命的措施,現在兩年過去了,她卻陷在無盡的悔恨裡,無法自拔,時時自責讓母親多受許多不必要的苦楚,我也時時想到她母親的哀號,不知道該如何勸慰這個讓罪惡戚侵蝕的女兒,心中不勝晞噓。

這也是為什麼我在父親去世後,希望紀錄一些經歷和心路,同時把一些我們平時沒有在意或是思考過的問題提出來,希望在面對生死大關,需要我們做抉擇的時候,可以有少一點的掙扎,多一點的心理準備,避免不必要的後悔和自責。


老化或是生病


我父親基本上不能算是疾病過世的,醫生認為是老化死亡,這從一方面看是福氣,從另一方面看,因為我們不儲真正老化代表的含意和徵狀,而產生了許多遺憾,這也是我寫這本小冊子的另一個重點,因為我們都會以為或是希望因為我們的悉心照料或是救治,老人家可以再一次恢復健康,可是如果像我父親的情形,就醫療專業人員而言,所有的器官已然極度老化,很疲累了,不會再回復原有功能,這就是我們比較難以真正接受的地方,因為他本來是好好的啊,怎麼忽然會這樣?其實本來就有許多前兆的,只是我們不注意而已。

老人生病的話,情形比較清楚,就病治病,一切有醫生作主,家屬也許只需要做一些最後關鍵的決定。老化卻是晦暗不明,我們從來沒有真正了解一個沒有疾病的老人,人生的最後階段會是什麼情形,有哪些跡象?我們也是在事後才閱讀到有關的資料,對我們也許遲了,卻希望可以幫助一些其他的人。說起來也許很少人會相信,在幾年前,父親就對我說,他應該是會活到九十三歲,問他怎麼會這麼說,他說不知道,心裡有這樣的感覺,那時我並沒有放在心上,現在回想起來,雖然驚嘆 於老人家的先知先覺,也愧疚於自己的無知,其實在身體上和心理上有很多徵兆已逐漸顯現,只是我們都不清楚罷了。


逐漸脫離紅塵世界


據一些專業的書上記載,當老人瀕臨死亡時最先的現象是退縮,時間大概是死亡前一至三月實際上這個現象可以發生在老化死亡前一兩年,當老人家還是很健康的時候,我們不會有所警覺,只是當成一般老化現象,但其實這是老年人心中開始有警兆,身心也都準備接受這個大限將至的事實的自然反應。

安寧療護中心的護士小姐告訴我,當身體器官功能都在萎縮的時候,他們會先失去對這個紅塵世界的參與感,這是生理影響心理,我父親以往天天看報紙看電視,對所有的新聞巨細靡遺,所謂不出門而知天下事,我如果太忙沒有注意新聞,只要問問父親就可以了解世界大事或是地方小事,可是前一兩年,他就對我說,現在已經不太耐煩看報紙了,翻翻大標題而已,我們以為他只是體力漸衰而已,其實潛意識裡,他已經準備向這個世界告別了。

父親一向十分喜好戲劇,年紀大了不太出門,兩岸三地的電影電視劇,還有武俠小說都是他晚年的最佳夥伴,除了衛星電視之外,我們替他蒐購所有港台連續劇的光碟,還有新舊版武俠小說,以前是買的速度比不上他看的速度,可是近一年卻叫我們不要再買,因為他看不完,我當時還抱怨他,沒事坐著發呆無聊,為什麼不看光碟?錢不是白花嗎?他只是對我苦笑搖搖頭,說是沒什麼興致。我記得當初心中曾經犯嘀咕,不知道是怎麼回事,但是我也沒放在心上,只覺得老人就是怪吧。

還有一件事是讓我當初最納悶的,就是父親以往喜歡去賭場玩玩吃角子老虎,以前沒時間帶他老人家去,這幾年加州有一些印第安賭場規模設計得不錯,也比較近,可以一天往返,我每次帶他去,老人家都很高興,可是在他去世前一年裡,每次都要強迫他去,最後變成要求他陪我去玩,開兩小時車去那裡,一個小時就要回家了,因為他平時都悶在家裹,我很想讓他多出來走走,開心一下,可是怎麼連以往最開心的活動都不喜歡了呢?我們猜想也許是他的腰痛,玩不動了,每次就帶幾個枕頭,盡量想讓他舒服一點,可是他還是越來越不願意出門,這樣的狀況讓我們也有許多挫折戚,不知道要怎樣才能讓老人家生活得有趣一點?

其實這就是他逐步退出這個世界的一種現象,除了對事情失去興趣之外,和家人的互動也越來越少,父親因為耳背,近年來談話就不多,但是仍然可以感覺他越來越沈靜,打盹的時間明顯的增多,父親一向生活十分規律,除非生病和睡覺其他時間是不上床的,但是在沙發上睡著的時間卻越來越長,當然這是大家都知道的老化現象,所以我們也沒覺得緊張,許多老人不都是這樣打瞌睡打到上百歲嗎?

可是這些退縮的現象其實都是顯示,這位老人家的生命慢慢從外面的世界退出來,而轉向自己的內心世界他需要的是與自己的更深沉的接觸,他神遊於物質和精神世界之間,而逐漸趨向於屬於自己的心靈世界

在這個時候,言語的互動也許已經逐漸多餘,時時肢體的接觸,心靈之愛的傳達和安靜的陪伴其實是最好的,只是我們當初並不明白,強迫帶著他出遊.以為是盡了孝心,卻並沒有照顧到老人家真正的需要。


飲食的喜惡習慣改變


另外一項大的改變就是飲食習慣了,基本上沒有什麼常規可尋,有一點可能比較相同,那就是會逐漸偏向蔬菜和較軟性的食物,這自然和牙口有直接關係。但是我們比較不知道的是,老人家的胃口會時常改變,也許連自己都不知道原因,當然會造成照顧者在準備食物上的困擾。

譬如我父親是個美食家,年輕時吃遍了各種美食,到了美國竟也不甚挑食,西方食物也甚能入口,尤其是盡量讓我們方便,從來不挑剔。不過在他過世前一年,三餐卻成為很大的挑戰,因為他經常胃口不濟,或者今天說想吃什麼,準備了又不太吃,昨天說某種東西好吃,明天又不喜歡了。有時我們姊妹交換照顧老人家的心得, 竟然無法找出他喜歡或不喜歡什麼的常態,可見變換幅度之大。我們當初並不了解這是老化末期的現象,反而覺得父親越來越難伺候,有時難免會不耐煩,甚至覺得是否故意刁難,耍鬧老人脾氣。

就因為對這方面的無知,讓我們心中留下了許多對父親的歉意,雖然我們盡量想照顧老人家周全,在這一方面,因為不了解,也製造了不少父女間的壓力,當特地為他準備了一頓飯,他吃兩口就不吃了,我們為他擔心之餘,難免會動意氣,他只好歉意的笑一笑,沒胃口就是沒胃口;可是有時候又吃很多,美食家變成了挑食家, 挑食家變成了沒有規律的亂食家,我們無所適從之餘,哪能體會他的無可奈何,身口不由己呢?

我記得大學時代一位同學的母親在病痛的末期,隔一陣子會特別想吃某些東西,譬如台灣高速公路某休息站的便當,當初聽到同學家人特地開兩小時的車去買來給母親吃,心中很感動也覺得應該,因為大家都知道他母親的病情,臨終時的想望大家都願意去實現的,因為那會減少一些遺憾和傷痛。

可是通常像我父親一樣的狀況,身體無恙卻極度老化的老人,我們經常會忽略到他們這樣的身心變化和需求,老人家自己也不清楚,有時候需要沒有被滿足,也會向照顧者鬧情緒,增加彼此的緊張,有時候還會傷到彼此的感情,兩邊都覺得委屈,三餐是每天例行的事,也是老年人生活的重心之一,對他們其實很重要,可是當我們不具備這些知識的時候,又怎麼知道如何周全相待呢?

文章標籤

Yuna 云婷 Hsi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關於這問題的答案,我開門見山地說,理財就是在理生命。會回答理金錢的朋友,恐怕你該多多思考,究竟金錢是為人所用?還是人為金錢所管?

理財的基本核心關鍵,是一套管理生命的學問,而不是一套管理金錢的技術。

不過如果你覺得理財是去管理金錢,我覺得這也不錯,我最怕聽到的答案是:理財是去追求金錢運用的最佳效率,目的是---能用錢賺更多的錢!

我覺得多數現代人的理財方式,都出了點問題。

輕一點的問題是只知道保守理財,卻不知道把金錢花在最具有生命意義的地方。

嚴重一點的問題,是積極地用錢追錢,再花錢購買人生的價值(當然這種價值幾乎等於物質享樂)。


我個人認為,這種輕一點與重一點的理財問題,都是很大的理財問題。

輕一點的可以說患了盲目工作、存錢卻不敢亂花錢的保守毛病;

重一點的則是得了積極投資、積極賺錢,最後卻把賺來的錢亂花的問題。

兩種病都是一種病,但反應在現實人生中,又分為陽病與陰病。

保守定存族的陰病,是指理財效率太差,只知盲目存錢,但錢明顯不夠用,最後卻成了落魄貧戶。

保守定存族的陽病,是指理財效果很好通過有效率手段存到了好幾桶金但他卻不懂生活,只活生生是個守財奴,連捐錢做點善事都不願意,這就是看似無病的金錢病,故我稱之為陽病。

歡把積極投資當理財的人,一樣有陰病與陽病。

陰病是不認真工作卻盲目擴張投資最終把金錢賠得光溜溜,可說是病於投資

陽病則是屬於投資高手的一類人他們往往能做出正確的投資或投機決策,因此錢滾錢,滾得志得意滿,最終又通過高消費來炫耀他投資的成功。這種人看似無病,實際卻得了銅臭病,滿身金錢癬還洋洋自得。

補充說一下,得了金錢癬病的人,還滿喜歡出書教人如何以錢滾錢,導致投資陽病滿街跑,為害人間而不自知。

以上,是我覺得當今這世代,人們落入錯誤的理財知見而產生的諸種病狀。人們又常常喜歡以理財重病之陽病來比較理財輕病之陰病,認為那些三級貧戶應該多學習投資理財,才能遠離貧困,活出富裕人生。

當一個社會以追求金錢高低為風尚時,我認為這社會就病得不輕。

一個窮人和富人站在一起,就顯得窮人寒酸一點嗎?

不,彼此還得比學問、比生命、比幸福與比人格。

生命中有很多東西可以比較,但主流社會卻常以金錢來比較人的成就。

如果你也同意,一個人一生的成就不應該通過誰賺錢多?誰賺錢少?來做比較基準,

那麼,理財效率的高低,又何曾該是以金錢多寡來衡量呢?

試回到理財的主旨,理財就是管理金錢的一套流程而已又是這套管理流程的主人

一個人以追求學問為人生富裕之所在時,且他又能控管生活開銷得宜時,這樣一種能他活到老、學到老又餓不死的理財流程,就是100分的理財方程式了,又何曾是在比我的家庭資產如何?你的又若何呢?

學問加如此,藝術家、畫家、科學家、路邊攤小販與警察、老師皆然。

人們比的該是生命或工作的意義與價值,而不是錢!

錢比錢,一定氣死人。但人若能認識生命,則錢分錢,一定永遠用不完。

因為生命一定會自己找到出路,而理財就是有效管理生命的一套學問。

只要一個人認真對待生命,妥善地安排好健康、生活日用、人際關係與各種夢想的追求,

錢應該會從生命中湧現出來,並足夠他一生所用。

理財應該是一套管理生命與對待生命的學問,應該是先問我活著要幹嘛?然後著手調度生活所需的柴米油鹽醬醋茶。

不問活著要幹嘛,卻老愛盲目攢錢與靠錢賺錢者,我認為,生命都病得不輕。

理財是理甚麼呢?永遠記住我企圖告訴你的答案:

財是理你的生命,並為你的生命安排好收支計劃。

不懂生命、不懂生活的人,光會管錢,又有何用?


文章標籤

Yuna 云婷 Hsi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膽固醇過高所導致的心腦血管病變,是頭號殺手,許多人因膽固醇高而拒絕美食。膽固醇從何而來?它對人體只有弊而無利嗎?專家建議,應將認識、預防、治療。


一、何謂膽固醇?

膽固醇是體內的一種酯質有和脂肪酸結合的酯型和各別分離的游離型兩種,合稱為總膽固醇。膽固醇在血管的強化和維持上擔任重要的任務。另外它也是製造副腎皮質荷爾蒙及性荷爾蒙,消化酵素的膽汁酸之材料,是人體不可缺少的物質,但是,如果太多,就會造成動脈硬化等成人病。長期持續下去的話,容易引起心臟的冠狀動脈硬化腦動脈硬化,因此,總膽固醇的檢查,是動脈硬化及心臟病等循環器官障礙的診斷及預後的判定所不可或缺的。


二、膽固醇從哪裡來?

膽固醇可由肝臟自行合成,也可由動物性食物中攝取。一個健康成年人的血液液中,約含有100克至120克的膽固醇;其中約2/3是由肝臟和小腸壁製造而來,另外約1/3則由食物中取得。

在正常情況下,身體自行合成的膽固醇與經食物攝取的膽固醇,會保持一定的比例,不會有膽固醇過高之虞。但現代人的營養過剩,加上運動量不足、情緒緊張,就會擾亂身體的調節作用,產生病變。


三、膽固醇有好有壞?

低密度酯蛋白膽固醇(LDL-C):身體內的膽固醇主要由LDL運送至全身各部位,若過多將對人體不利,因而被稱為「壞」的膽固醇,是造成血管阻塞、硬化的元凶。
密度酯蛋白膽固醇(HDL-C):一種對人體有利的「好」膽固醇,可將黏在血管上多餘的LDL運送回肝臟排除,有保護血管的功能。


四、膽固醇的重要性:

目前醫學證實,膽固醇對人體健康,具有以下的重要性──

  1. 膽固醇是人體細胞膜的主要成分,缺乏時細胞就無法完整。
  2. 皮膚中的膽固醇經陽光的紫外線照射後,可轉化成人體所需的維生素D。
  3. 膽固醇是製造腎上腺素荷爾蒙、性荷爾蒙的要素
  4. 膽固醇可轉變為膽酸以助人體消化脂肪
  5. 膽固醇可促進碳水化合物的新陳代謝功能
  6. 膽固醇可保護紅血球不被破壞,增長紅血球壽命,防貧血。
  7. 膽固醇對於血管脆弱、老化的部分,具有保護作用
  8. 膽固醇中的好成分HDL,會混在血液循環中,將多餘的壞膽固醇,自血管壁帶回肝臟。



五、膽固醇異常的誘因

高膽固醇血症可謂是文明社會的產物,它的發生與下列因素有關:

  1. 遺傳雙親中一人帶因,其發病率比一般人高2至3倍,且多在60歲以前就引發血管硬化、心臟病。若雙親皆帶因,則更為嚴重。
  2. 飲食習慣偏差長期嗜油脂熱量攝取過高的人及抽菸的人,其膽固醇易過高。
  3. 運動量不足:現代人的活動機會相當少,加上生活在都市型態的狹小空間裡,休閒與運動的機會不足,使熱量的攝取與消耗無法平衡,增高膽固醇的數值。
  4. 情緒異常:緊張的生活、不安的情緒,會使得內分泌紊亂,進而使人體內的膽固醇產生異常。
  5. 疾病與藥物:有些藥物會影響代謝,引發血中高膽固醇。而患有某些疾病,如糖尿病、腎臟病變、肝臟病變、甲狀腺功能異常、高血壓、膽道阻塞或肥胖症等,也較容易引發高膽固醇症



六、如何保養?

飲食清淡及勤運動常做健檢是良方!

防治膽固醇異常須從降低壞膽固醇,增加好膽固醇做起,專家建議注意下列事項─

  1. 定期做膽固醇檢查,隨時掌握正確數值。
  2. 飲食求清淡,選擇低膽固醇,控制每日攝取量在300克以下,並注意熱量的攝取
    ※降低膽固醇的飲食:膽固醇分布在動物性脂肪中攝取大量飽和脂肪酸較多的食品後,就會上昇。相對地,植物油等較多的不飽和脂肪酸可抑制血液中的膽固醇,膽固醇高的人,要注意蝦子、牛肉、奶油、乳酪等含有較多飽和脂肪酸的食品並減少脂肪的攝取量。
  3. 少量飲酒,能增加好膽固醇,且使血液不易結塊,但勿酗酒。
  4. 抽菸易破壞好膽固醇,戒菸可讓好膽固醇回升。
  5. 不生氣、緊張,並且重視休閒活動,均有助於降低壞膽固醇。
  6. 運動的選擇以耐力性訓練為佳,如慢跑、快走、游泳、騎腳踏車等,每週儘量維持在3至5回,運動時間為20至30分鐘。(適體能負荷程度即可)
  7. 如果飲食、運動治療無效時,即需就醫治療。

十、參考資料:

  1. http://www.lipid.com.tw/ 國際血脂資訊局台灣分會全球資訊網
  2. http://food.doh.gov.tw/DRIS/nutrition.php 行政院衛生署食品資訊網-食品營養成分資料查詢系統
  3. http://food.doh.gov.tw/DRIS/DRIs.php 行政院衛生署食品資訊網-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查詢系統



各類食物的膽固醇含量(參考用)
種類 食物名稱 膽固醇(毫克)
蛋類 雞蛋黃一個 266
雞蛋白一個 0
鴨蛋一個 619
肉類 豬腦 (100 克或 2 兩半) 2530
豬腰,肝 (100 克或 2 兩半) 365-480
瘦肉(豬,牛,羊) (100 克或 2 兩半) 65-77
肥肉(豬,牛,羊) (100 克或 2 兩半) 99-138
排骨 (100 克或 2 兩半) 105
臘腸 (100 克或 2 兩半) 150
火腿 (100 克或 2 兩半) 62
雞胸肉 (100 克或 2 兩半) 39
油類 豬油 (100 克或 2 兩半) 56
植物油(如花生油,玉米油)
(100 克或 2 兩半)
0
海產類 鮮魷魚 (100 克或 2 兩半) 231
龍蝦 (100 克或 2 兩半) 85
蟹肉 (100 克或 2 兩半) 100
蝦 (100 克或 2 兩半) 154
罐頭鮑魚 (100 克或 2 兩半) 103-170
黃魚 (100 克或 2 兩半) 79
海蜇 (100 克或 2 兩半) 16
海參 (100 克或 2 兩半) 0
奶類及乳類 奶油 (100 克) 140
起司 (100 克) 100
牛油 (100 克) 260
牛奶 (100 克) 13
其他 蔬菜 (100 克或 2 兩半) 0
瓜果類 (100 克或 2 兩半) 0
五穀類 (100 克或 2 兩半) 0
(美國心臟學會建議每人每日所進食的膽固醇不應超過300毫克)




Yuna 云婷 Hsi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對一般民眾來說,「住院醫療險」是最基本、最容易用到,也是險種最多樣繁雜的健康險,金管會提出六大應注意事項,包括:「等待期間」不給付、理賠「給付上限」等,提醒投保人須事先了解,避免日後產生理賠糾紛與困擾。

 

健康險又稱為醫療險可分為「住院醫療險」、「癌症險」、「失能險」與「重大疾病險」等多種,而「住院醫療險」是該險種最常見。

 

金管會保險局副局長吳崇權表示,台灣雖然已有全民健康保險制度來提供民眾基本醫療照護,但由於每個人對醫療品質之要求不同。

 

比如住院病房的選擇等,因此,消費者通常會透過商業醫療保險之運用,滿足對醫療品質的需求。

 

尤其,民眾若是因為慢性病而住院治療,對個人或家庭都造成龐大財力負擔,也凸顯醫療險的重要性。

 

根據金管會最新統計,2009年我國理賠申訴案件中,以健康險比率最高,保險局曾多次接獲民眾申訴,其投保「住院醫療險」無法得到應有理賠,進而與保險公司引起糾紛。

 

金管會表示,國人購買住院醫療險,有六大必須注意的事項

 

一,「疾病及醫院等名詞定義」:保險局指出,消費者於投保前,必須對預計投保商品之疾病及醫院等相關名詞定義,有充分了解,以確認是否符合自己需求,避免事故發生後無法獲得保障。 

 

二、「以住院為給付之前提」:住院醫療保險是住院為給付前提,消費者需明瞭其商品特性,如無住院之事實,自非屬保險給付之範圍。

 

三、「等待期間」:非屬癌症或重大疾病的住院醫療保險契約,通常約定有30日之等待期間被保險人於這段期間所發生的保險事故,保險公司是不負給付責任,因此,消費者應明確知道該約定為何,避免因該期間之事故未獲理賠,而致糾紛。

 

四、「給付上限」:不論是「實支實付型」或「日額型」住院醫療保險商品,保險公司通常於約定的限額範圍內給付,因此,消費者應知道醫療費用之給付,並非毫無限制。

 

五、「除外責任」所謂除外責任,是保險公司不負給付責任的項目,過去曾多次發生,因消費者不清楚哪些屬於理賠除外責任,進而產生糾紛。

只要是有保險的家庭,一定會有許多保單,隨便一張保單的條款翻閱,其中一條就是除外責任。(各家保險公司大概都相同)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是針對被保險人投保當時的健康狀況,除保單原本的除外責任,還會另外附加針對被保險的人身體狀況而制定的除外責任,在投保時保險公司會告知,當然保戶也要在同意投保時注意。

 

六、「要保書健康告知事項」:被保險人之健康告知內容,為提供保險公司是否接受要保,與採何種費率承保之重要參考,因此,要保人對於保險公司之書面詢問應據實說明並且親自簽名,以免日後衍生爭議。

吳崇權強調,對於保單條款約定有不清楚的地方,除可逕向業務員諮詢外,亦可進一步向保險公司確認,以確保自身權益。


文章標籤

Yuna 云婷 Hsi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